【风险提示】商场“特卖会”卖假大牌……这样的消费陷阱要当心
日前,记者从上海嘉定区人民检察院了解到,2020年,嘉定区人民检察院共办理侵犯消费者权益犯罪案件82件192人,办理案件数、人数分别同比增长57.7%和43%,其中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、假冒注册商标案件占比超过90%。
商场“特卖会”通常是商家为了处理库存商品举办的打折活动,以较低的售价吸引消费者。正是利用消费者认为商场无假货的心态,有不法分子趁机大量销售假货。去年5月,被告人杜某伙同他人租赁一商场场地搭建售卖区,通过非法渠道采购商品,以“特卖会”的形式,销售多个品牌的假冒鞋帽服饰,销售金额达2万余元。
“这些‘特卖会’背后往往有完整的售假产业链,表面上看是大品牌打折,其实都出自地下黑作坊。”嘉定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业务主任苏牧青介绍,不法分子通常会用“工厂直销”“库存清理”“2-5折”等噱头来诱骗消费者,“ 而且这些‘特卖会’放在商场里,相对来说迷惑性更强,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程度更大。”
在另一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中,被告人韩某乙通过网络平台对外销售假冒知名品牌汽车轮毂,在接到客户订单后,发送给韩某甲,由其代为发货。“互联网已成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主要渠道。”苏步青告诉记者。此类案件中,不法分子基于消费者对品牌质量的信赖,将假冒产品包装成为知名品牌产品,通过网络销售扩大客户群体,严重侵害了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。
据区检察院统计,在去年办理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犯罪案件中,化妆品、服饰等生活用品类占比47%,白糖、阿胶等食品类占比17%,烟草类占比10%,珠宝等奢侈品占比9%,硒鼓、手机配件、车辆反光贴等其他商品占比约17%。
检察机关提醒消费者,尽量选择可靠的平台和商家选购商品,如果疑似买到假货,要及时与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联系,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